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彭斌、石燎、陳帥)7月23日,賽迪顧問發布2025賽迪全國百強縣市榜單,大冶位列第53位,較上年再進2位。自2017年大冶首次躋身該榜單(位列第82位)后,已實現九年九進位。
全國百強持續爭先進位的背后,是大冶在推動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浩瀚長卷上,交出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厚重答卷。
一組組硬核數據,彰顯出大冶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高水平環境保護共生共榮的鮮明底色。以2024年數據為例:2024年大冶全域口徑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和12.3%;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連續兩年優良率均達100%;縣域優良天數比率達86.8%,為近四年最好水平。

織密“智慧天網”,以“數治”精度守護藍天
近年來,大冶市靶向施策,精準防控,多拳出擊組合發力,實現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大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協調,各部門各司其職加強管控,專家團隊指導幫扶,實現了大氣污染全領域監管、全過程治理、全方位防控。
科學謀劃精準施策,促進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抓好工業企業污染管控、強化面源污染管控、持續開展移動源污染管控,提出了“一張網、一平臺、一鏈條”管控技術方案,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信息化統一環境監管體系。
大冶市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顆粒物激光雷達掃描等,建成了覆蓋全域重點區域的“監測—分析—處置”全鏈條閉環體系。聚焦“五塵”“三煙”“三氣”污染,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推動防治工作無死角、全覆蓋。
科技賦能讓治理更精準,開展全市涉VOCs企業專項治理,逐個對100余家涉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控,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對30余個建筑工地常態化實施“6+2”措施(工地圍擋標準化、進出道路全硬化、車輛沖洗制度化、降塵噴淋經常化、裸露土地覆蓋化、垃圾處理規范化;推廣工地揚塵視頻監控系統和工地揚塵設施監測系統),從源頭上遏制揚塵。
源頭治理方能釜底抽薪。近年來,大冶不斷強化大氣污染源頭治理,幫扶企業謀劃大氣污染防治項目23個,爭取大氣污染防治資金14594萬元。大冶市開展石灰(冶金灰)行業專項整治,通過升級改造、轉型發展、關停取締,引進并采用國內外一流工藝裝備,將全市石灰(冶金灰)企業122座窯爐,淘汰改造為74座工藝先進、環保節能型爐窯,從根本上削減污染存量。
通過不斷強化日常環境監管,督促企業完善污染防治設施,新增污染治理設施,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減,完成國家認定減排量:化學需氧量10929噸、氨氮1320噸、二氧化硫31082噸、氮氧化物13340噸、揮發性有機物312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減排”答卷。
專項執法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大冶37次“送法入企”、53家企業的難題得到解決。在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控等非現場監管手段的加持下,大冶查處行政處罰案件803起、移送刑事案件12起,彰顯著“零容忍”的態度。
按照嚴格執法與溫情幫扶的原則,通過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實施集中整治、精準打擊,有效遏制潛在風險。截至5月27日,大冶“四大專項行動”工作專班開展現場檢查企業21家次,發現問題110項。目前,已整改23個項目,其余項目正在整改之中。
綠色出行一小步,藍天白云一大步。如今,這套“科技+制度+協同”的組合拳已見實效:僅2024年8月份,大冶空氣優良天數達31天,優良率100%,位列全省第一。

重塑“產業筋骨”,以綠色轉型激活生態動能
在大冶,藍天保衛戰的號角與產業轉型的步伐始終同頻共振。這座承載著4000年冶煉文明的縣域,曾因“五小”企業的無序擴張而深陷“生態赤字”的困局——巔峰時期,1000余家小煤礦、小冶煉廠如星點密布,燃煤與冶煉產生的煙塵讓天空常年被灰霾裹挾,曾經的“工業印記”漸漸成了“環境隱痛”。
2008年3月,大冶被列入全國首批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正式開啟國家層面政策支持的轉型新歷程。同一時間,市政府出臺全省首部《“五小”企業整治和問責管理辦法》,并落實“十個一律,六個到位”整治標準,加大“五小”企業取締拆除工作力度。
一直以來,大冶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從未動搖。2008至2014年間,大冶取締“五小”企業941家,拆除生產設備2000多臺套。
為全面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大冶聚焦鋼鐵、水泥、冶金灰、模具鋼、磚瓦等行業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擴大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規模,深化工業爐窯、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
技術改造成為污染防控的關鍵抓手,大冶通過工藝升級和設備更新減少污染物排放。僅2024年,大冶就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項目185個,有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大冶市新冶特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6億元建設封閉式料場和廢氣處理系統,成為湖北省首批環??冃級企業;湖北馮家山硅纖有限公司引進德國先進工藝升級生產線,將300元/噸的原礦石加工成8000元/噸的超細硅纖維,實現“賣資源”到“賣技術”的跨越。
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上,大冶始終以空氣質量全面改善為核心目標,積極布局綠色低碳產業。在金山店鎮永豐村大唐湖北新能源事業部大冶光伏電站,19萬塊光伏板年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約1.3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4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26噸,減排效益顯著。
走進金湖街辦姜橋制氫工廠,電解槽里光伏發電的綠色電能正將水電解成純度達99.99%的氫氣。該廠采用“電網+光伏”復合供能模式,年可減少傳統能源消耗31%,初步已形成制氫、儲氫、加氫、用氫完整的產業鏈條。
與姜橋制氫工廠配套的全國首個巖洞儲氫技術科研中試項目大冶深地儲氫科研中試基地項目巖洞氫儲能系統開工建設,標志著國內巖洞儲氫技術實現從“0”到“1”的突破。曾經的廢棄礦山,將變身為“氫能倉庫”。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綠色是縣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底色。上半年,大冶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4、1.5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2%,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質效雙升的良好局面。

凝聚“全民共識”,以常態化踐行定格“大冶藍天”
藍天之下,你我同在;清新空氣,人人有責。近年來,大冶在打好藍天保衛戰中,制度先行筑根基,高位統籌聚合力。
在政府職責層面,大冶堅持“以結果論英雄”的導向,出臺行動方案、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主體責任,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聯動機制;構建起“市級統籌、部門聯動、鄉鎮落實”的三級治理體系;實行“月通報、季考核、年考評”制度,對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的單位,由市紀委監委約談主要負責人,形成共抓大氣管控的強大合力。
在行業治理層面,大冶推進工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優化施工工地、道路保潔作業;加強機動車尾氣檢測,防控露天禁燒,排查整治餐飲油煙……
作為大冶鋼鐵產業的龍頭企業,大冶華鑫實業有限公司投入3.2億元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粉塵排放濃度從30毫克/立方米降至1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減排顆粒物1200噸。
位于保安鎮的大冶市尖鋒水泥有限公司,通過多項技改,實現了二氧化硫和顆粒物的超低排放,花園式的廠房,干凈、整潔,讓人耳目一新。
湖北迪峰換熱器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清潔能源,建立光伏電站,積極優化生產工藝及采用高效設備,實現了節能減排,2024年成功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名單。
在能源利用方面,2019年大冶市新購純電動公交車100臺,累計購置新能源公交車數達369臺,實現全市新能源公交車替換100%;2025年4月,大冶33路公交線首批12輛氫能源公交車上路。
位于大冶東高速路口附近的綜合能源站是氫能公交的加氫站,是湖北首個“近零碳”綠色能源站,集加氫、加油、充電和綜合服務為一體,每年可提供750噸綠氫加注,是湖北省目前加注能力最大的加氫站。
在民間發動層面,大冶廣泛宣傳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相關知識,結合“六·五”環境日、節能宣傳周等節點,制作大氣污染防治專題節目、公益廣告,曝光環境違法行為,引導公眾樹立環保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全社會節能降耗意識。
開展環保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公眾對大氣污染防治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建立健全公眾監督舉報機制,設立專門的舉報熱線、網絡舉報平臺等,鼓勵公眾對身邊的大氣污染行為進行監督舉報。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卑淼拇笠奔t星湖畔,散步的市民指著天邊的晚霞:“以前凈是灰蒙蒙的,哪見得著這透亮的天空?這才是大冶該有的顏色!”
從“一礦獨大”到“多元共生”,三十年轉型路,大冶人用奮斗把“礦冶灰”調成“生態藍”,讓藍天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風景,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清新空氣獲得感持續升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