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友看到心中的另一個自己
——有感于農民工劉詩利短視頻火遍全網
近日,58歲農民工劉詩利參加北京圖書大廈新書發布會的一段視頻火遍全網。作為見證者和圖書編輯,我對這一現象大為震撼:一則書店見聞的短視頻,為何會受到這么大的關注?
???????
因為我是新書發布會主持人,所以提前到場,一眼就注意到了滿臉皺紋、衣著干凈、神情局促的劉大哥。我走過去請他坐下,想問問他和誰一起來的,是預約的還是現場讀者,但看他手足無措的樣子,只好作罷。簽售環節,志愿者把他領到臺前并送了本書,當時我有些自責,感覺之前忽略了他,就帶他到作者陳行甲面前。陳行甲躬身與他交流,簽字后走出來與他緊緊擁抱,令人感動。視頻火了以后,我想,假如不是陳行甲,是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它還會不會火?
還是會火的。因為引起大家共鳴的,是讀書。在古代,被推崇的一副對聯是這么說的: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且不論封建時代的忠孝,“讀書”這個理念,今天依然深入人心。無論是高知父母還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對孩子最關心的往往是其愿意讀書與否。沒有誰會說,家里的財產三輩子花不完,不用那么辛苦學習了。而普通的家庭,有志氣的父母更是咬緊牙關,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學。
讀書能帶來什么?我采訪劉詩利大哥的時候,他眼神清澈,認真地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引起這么多人在意、關注,有些出乎意料。但實際,也不多意外。我一邊在工地上干著活,一邊想再弄得好一點。大部分人都是這樣?!?/p>
我問他:“‘弄得好一點’是什么意思?”他說:“就是再看看書,提升自己,我覺得大部分人都在這樣做,只不過我是一邊干活一邊提升自己。”劉大哥的話語很樸實,他看書,既有精神上的需求,比如喜歡看名人傳記,也有知識上的需要,比如愛翻看《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更有技能提升方面的需要,比如看建筑、木工、養殖類書籍,主打一個實用性。
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閱讀量合計為8.31本,高于2023年的8.15本。從給東莞圖書館寫下130多字留言的吳桂春,到杭州圖書館洗手可進的便利,人們在普遍溫飽之后,更希望有一塊可以閱讀的凈土。
對于劉詩利來講,在炎炎夏日下收割完麥子之后,輾轉進城綁鋼筋,早上5點左右攬活,傍晚從工地乘坐公交車來到書店。熙熙攘攘的鋼鐵洪流中,高高大大的水泥建筑里,除了光鮮亮麗的員工,也有種好莊稼進城務工的漢子,搬運著對明天的滿懷期望。
讀書,意味著生命姿態的舒展,意味著精神境界的提升,意味著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在當下,讓更多人捧起書本進行深閱讀,是一個難題。碎片化閱讀和大量垃圾信息從指尖劃過,留給大腦的,很難有扎實的知識。畢業季學生給老師獻上“束脩”的視頻引發點贊轉發,可要知道,在古代,能給老師獻上“束脩”的少年少之又少,更多人根本沒有讀書的條件和機會。而今,全民閱讀被大力提倡,場館設施越發健全,如何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創造自愿閱讀的條件,恐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作為圖書編輯,我也從中深受教育,沒想到網友對閱讀這么感興趣,沒想到像劉詩利這么大年紀的農民工如此熱愛閱讀。編輯部也在討論、反思:出版人應該做哪些題材的書,做出的書給誰看?不走出編輯部,不知道世界的豐富,人心的廣闊。如何像唐代的“俗講”——用通俗語言講解經典、普及文化那樣策劃出版普羅大眾喜愛的讀物,是出版人要正視的課題。
劉詩利的出現和走紅,說明閱讀無關身份,只關熱愛,社會的主流依然推崇讀書,閱讀仍然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基因。從劉詩利身上網友看到心中的另一個自己,每個人都是讀書人,每個靈魂都可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