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鄂東新聞

        大冶以“細胞創建”激活城市文明活力

        發布時間:2025年06月03日17:10 來源: 荊楚網 ?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萬經煌 、陳佳 、羅成)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大冶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今年大冶新增全國文明村鎮4個、全國文明單位2家、全國文明家庭1戶。截至目前,該市擁有全國文明村鎮12個、文明單位3家、文明家庭2家。

        一個縣級市,17個國字號,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優異成績單的背后,大冶是如何趕考的?

        “大冶文明城市創建,始終堅持文明創建、文明培育、文明實踐一體化統籌推進,始終堅持聚焦民生實事、基層治理等導向化分類推進,始終堅持做強”小新鮮”項目化精準推進,以細胞創建全面加快‘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轉變!”大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城市文明創建中心主任張春明介紹,近年以來,大冶市全面實施文明細胞創建工程,讓文明之風吹遍銅都1566平方公里的每一個社區、村,形成“處處擦亮金字招牌,人人奉獻金字招牌”格局。

        以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構建“1+15+386”全域創建格局

        2017年,大冶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同時3個鎮、5個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今年,大冶新增全國文明村4個、全國文明單位2家、全國文明家庭1戶。

        5月15日,走進金山店鎮火石村黨建陣地積分兌換點,村民們正在兌換上2個月的文明積分,59歲的盧夢希用積分換了一袋洗衣粉和一小壺食用油,她高興地說:“通過積分,既能為村里做點事得到認可,又能換點物質補貼家用,一舉兩得?!?/p>

        截至目前,大冶市共動態修訂村規民約300余個,量身定制石任村等52套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方案,將村民日常行為規范轉化為可量化、便操作、促激勵的村規民約積分,探索出鄉風文明與基層治理雙提升的新路徑。

        通過“黨建+創建”融合模式,市、15個鄉鎮(街道)、386個村(社區)文明創建一體化推進,文明村鎮創建與文明城市創建一同部署、一同實施、一同考核。文明村鎮開展以“健全修訂一約四會、文明禮儀教育引導、典型示范選樹引領”為主題的思想道德建設,以“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垃圾清運、門前三包、村鎮微景觀改造、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為主題的人居環境建設。

        以“文化禮堂功能延伸擴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農家書屋、文體活動)開展、農耕文化傳承、鎮志村史展示“為主題的文化陣地建設,以“深化婚俗試點改革落實“六限”、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經?;?、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一鎮一村一灣一品志愿服務為主題”的鄉風文明建設,特別在人居環境建設上,居民自發組織文明樓棟、最美庭院、最美樓棟、最美陽臺、文明樓道等系列評比,構建了“1+15+386”創建格局,將文明觸角延伸至3018個村灣(小區)。

        以全國文明單位為示范,深化“1+25+45”全行業創建

        匠心圖強精工巧,文明火種播百業。

        “真沒想到家鄉政務服務如此溫暖!”4 月 27 日,大冶市政務服務中心收到一封來自 12000 公里外的特殊郵件,旅居國外的袁先生通過郵件向工作人員致謝。

        這封跨越大洋的感謝信背后,是一場跨越山海的暖心“幫代辦”服務。

        時間回到4月17日,袁先生滿臉焦急地走進大冶市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窗口,為已去世母親辦理醫保個人賬戶提取手續。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導致其母親醫保個人賬戶提取遇到難題。讓袁先生一籌莫展?!澳判?,后續事項我們來協調!”窗口工作人員熊沅沅一邊安撫袁先生,一邊立即啟動“幫代辦”服務機制,經過10天高效協作提取手續順利辦結。

        這是大冶政務服務中心暖心服務的一個縮影。以情服務,真心為民,以一貫以來的高效、熱情服務,今年大冶市政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單位”。

        一個城市的文明之風,蘊藏于一個個文明個體、一個個文明細節里。

        以點帶面,由表及里。大冶以全國文明單位引領為抓手,針對行業個體特點,引導25個湖北省文明單位、45個職能部門,著力在優化為民服務、強化履職盡責、提高群眾滿意度上下功夫,推動基層黨建與文明單位創建融合發展,對接行業標準啟動文明窗口、文明小區、文明工地、文明景點、文明餐桌、文明商戶(街)、誠信企業等各行各業創建。

        以無煙機關、學習型機關、節約型機關等創建活動為抓手,全面提升干部職工節約用餐、用水、用電、用紙等意識。不斷加強單位質量文化、誠信文化、安全文化、品牌文化建設,豐富提升單位文化內涵。積極開展最美政務大廳、服務品牌、服務之星等評選活動,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持續開展《黃石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大冶市居民“十個管好”》《大冶市黨員干部文明行為“十不準”》《大冶市民公約》宣傳,對黨員干部不文明行為集中約談,不斷提升單位黨員干部職工文明素質,有力構建城市文明有機體。

        以踐行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打造“1+98”全民創建品牌

        群眾主體育德善,巷陌樓家禮樂融。

        文明創建重于行,引導88.6萬名市民參與是全民創建的落腳點。

        5月28日,烈日當空,大冶濱湖學校門口,隨著宋慶莉的手勢,汽車長龍緩緩停下。斑馬線前,一隊學生有序過馬路。

        從2019年開始,作為志愿者的宋慶莉,每天穿梭于車流之間,守護上下學孩子安全,已有6個年頭。學生、家長親切地稱呼69歲的宋慶莉“馬路奶奶”,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家長加入護學隊伍。

        發揮典型引領,一個全國文明家庭“引來”全市20余萬家庭參與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創建;一個人做公益帶領一個家庭、一個灣、一個村、一座城做公益。

        一個帶動一片,如同細胞裂變,好人效應造就文明之城。從“中國好人”龔文龍不顧血染雙手、砸碎車窗救人的義舉,到“湖北好人”樂正國扎根鄉村教育四十年的堅守;從“守護醫生”張露跪守擔架8分鐘心肺復蘇創造生命奇跡,到“熱血村支書”程正欽三十一年獻血1.1萬毫升的溫暖示范帶動全家、全村義務獻血……

        無數大冶好人用善行義舉點亮了城市的道德燈塔,讓崇德向善的清風浸潤銅都大地。目前,大冶市累計涌現“中國好人”9人、“荊楚楷模”15人、“湖北好人”14人、“文明”成為城市最溫暖的底色。

        從民生小切口入手,大冶把抽象的價值觀念總結具化成小切口、生動接地氣的文明實踐項目清單,并創新出一批小而專、小而美、小而實文明實踐項目98余個,在聚焦群眾“小”需求上,培育出“‘小老’助‘老老’”等項目,以60歲左右的“小老”志愿者為主體,按照就近就熟原則,結對幫扶70歲以上的“老老”,探望、送飯、洗腳、剪指甲……抱團養老,情暖夕陽。

        在聚焦“新”風上,緊扣“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主題,在全市推廣“好家風上門楣”項目,發動家家戶戶自愿在門楣掛上家風家訓牌匾,在村民心中立下一道道衡量家風的標準,“兄弟和為貴 百善孝為先”“艱苦創業 勤勞致富”等正能量牌匾抬頭可見。在聚焦“鮮”活力上,因勢利導培育“禽舍共享”“共做紅白喜事飯”“村讀”“愛心中轉站”等一批有活力、能持久、接地氣的項目。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到“暖心又暖胃”?!巴閶寢尅?,讓留守兒童生活多了“溫馨色彩”,一幅幅文明畫卷在銅都大地徐徐展開。

        放眼銅都,全市1173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遍布城鄉,386個村(社區)全覆蓋建成“文明積分超市”。15.64萬名注冊志愿者組成的“紅馬甲”,活躍在大街小巷,20余萬個家庭、88.6萬名市民人人參與文明創建,爭當“主人翁”。

        大冶,一場永無終點的城市文明“接力賽”繼續傳遞,一座“文明細胞”有機體城市正在快速構建,由“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不斷躍升。

        【責任編輯:王焱堯】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