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zf9t"></strike>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

<span id="jzf9t"><th id="jzf9t"><th id="jzf9t"></th></th></span>
      <address id="jzf9t"><address id="jzf9t"><nobr id="jzf9t"></nobr></address></address>

      <em id="jzf9t"></em>

      <form id="jzf9t"><nobr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nobr></form><listing id="jzf9t"><listing id="jzf9t"><meter id="jzf9t"></meter></listing></listing>
      <address id="jzf9t"></address>

        <address id="jzf9t"><listing id="jzf9t"><progress id="jzf9t"></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zf9t"></form>

        關注我們
        荊楚網 > 鄂東新聞

        帶著晨露的陽新蝦,搶鮮武漢大市場

        發布時間:2025年05月27日16:40 來源: 荊楚網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向能來、張丕興)5月24日凌晨,位于陽新縣浮屠鎮北煞湖的黃石北富生態種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在薄霧中蘇醒,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的標牌在晨光里閃爍微光。

        頭戴探照燈的工人們劃著小船穿梭于波光粼粼的水面,抄網精準兜住活蹦亂跳的小龍蝦,這些紅殼精靈撲騰著濺起水花,仿佛在為新一天的旅程歡呼。

        在公司集中供應中心,機器推動傳送帶飛速運轉。身著藍色工裝的分揀員眼疾手快,將小龍蝦按大小、品相分類,轉眼間,它們就被送入恒溫冷庫“冷靜”片刻。

        工人正在忙著分揀小龍蝦產品(張丕興攝).jpg

        每天,帶著晨露的陽新蝦通過冷藏運輸,登陸武漢大市場。通訊員 供圖

        一旁的冷藏車早已發動引擎,銷售經理兼司機的郭兵輕拍方向盤笑著說,“這批蝦到武漢還帶著北煞湖的晨露?!?/p>

        當第一縷陽光刺破云層,12000斤小龍蝦已踏上通往全國20多個城市的冷鏈專列,而這背后,是北富十年如一日對生態養殖的堅守。

        時間撥回2014年深秋,陽新人劉富國站在北煞湖的荒灘上,腳下是黏膩的泥土,眼前是成片待墾的洼地。

        “就用這湖水養出金疙瘩!”他暗自下定決心。

        他帶著20多個村民,用最原始的鐵鍬挖開了創業之路。初期的挫折如同夏日暴雨,一場突如其來的病害讓半數蝦苗死亡。

        劉富國連夜驅車100多公里,從華中農業大學請來專家“把脈問診”。也就是從那時起,北富開啟了與高校的深度合作,走上了生態養殖的創新之路。

        在陽新縣水產服務中心的支持下,養殖蝦稻的田間豎起了太陽能殺蟲燈,如同繁星墜落人間;用黃板誘捕害蟲,給稻田裝上“綠色衛士”。

        這些綠色防控舉措,讓北富的養殖基地不僅產出優質農產品,更成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的標桿。

        在這里,“蝦旗稻”大米蒸煮時滿屋飄香,連續三屆摘得武漢農博會金獎;“北富龍”龍蝦更是在楊凌博覽會上,從全國千余種農產品中捧回“后稷獎”。

        每一份榮譽,都印證著這片土地對生態理念的踐行。

        生產的“蝦旗稻”等系列產品(張丕興 攝).jpg

        不起眼的蝦和稻,“烹飪 ”出一道道讓人眼前一亮的“大餐”。   通訊員 供圖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2018年春天,劉富國敲響了128家蝦稻合作社的門,在北煞湖的展示廳里,他攤開手繪的“蝦稻聯盟”藍圖:“單打獨斗闖不出路,咱們抱團才能闖出路?!?/p>

        就這樣,陽新“蝦稻聯盟”應運而生,北富不僅分享種養秘籍,還牽頭成立陽新縣稻蝦協會,建起現代化集中供應中心。

        如今,這個供應中心就像精密運轉的“農業大腦”,每天調度著來自10萬多畝的鮮蝦,通過冷鏈網絡織就的“高速路”,將陽新味道送上全國餐桌。

        在北富的育苗基地,技術總監劉富民小心翼翼地將新培育的蝦苗倒入池中。

        這些凝聚著六項專利技術的“科技蝦”,正是北富與高校聯合攻關的成果。

        “稻—蝦— 鱉”“稻—蝦—鱔”等創新模式,讓一畝田產出過去三倍的效益。

        在啟明星農業合作社,脫貧戶陳敬志擦拭著新購置的收割機,笑得合不攏嘴:“在這兒干活,既能照顧家里,還供出了大學生?!?/p>

        暮色降臨,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的北煞湖恢復寧靜。

        劉富國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看著遠處成片的稻蝦田泛著金浪。

        墻上36塊獎牌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其中“全國農村創業園區”的牌匾格外醒目。

        10年前的荒灘,如今已成為年產值超3000萬元的“農業王國”。

        當冷藏車的尾燈消失在公路盡頭,劉富國撥通了明天的訂單電話。

        在國家級示范區的金字招牌下,新的傳奇,將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繼續書寫。

        【責任編輯:呂鑒蕾】
        黑人与欧洲性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