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場專題講座,2處現場教學,外加科技教育展陳參觀,內容豐富,主題突出。”2025年4月13日,在湖北組織干部學院的安排下,2024年組織部門新任職、年輕組工干部培訓班100名學員帶著責任、使命和期待齊聚武漢新能源研究院,開展以“人才引領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體驗式現場教學,探尋武漢東湖高新區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密碼。
此次培訓班參訓對象主要是2024年以來各市(州)黨委組織部新任領導干部,省直單位、省屬高校、省管企業新任人事(組織)處(部)長和全省組織系統優秀年輕干部。此次培訓班的成功舉辦,是一次學思踐悟、凝聚共識的認知洗禮,是一次啟迪思維、提升能力的集中充電,是一次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的頭腦風暴。
武漢新能源研究院院長楊凱教授以《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以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實踐探索為例》為題,從矛盾與思考、定義與特征、人才工作創新實踐、未來行動計劃等方面,為學員們揭開了新型研發機構人才戰略的底層邏輯。
楊凱院長在報告中指出,首先,人才支撐有“鐵三角”。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給每位科研人配了“黃金搭檔”:技術經理人專攻成果轉化,創業導師手把手教商業實戰,產業資本直接對接市場。就像給科學家裝上了“導航儀、加速器、加油站”,讓實驗室里的好技術,能一路狂奔到生產線。其次,創新模式靠“四驅動力”。既做產業引領的“領航員”,也當中試熟化的“打磨師”,既是技術突破的“攻堅隊”,又是金融賦能的“輸血站”。比如:搞固態電池研發時,產業團隊定方向,中試平臺做驗證,技術專家攻難關,資本方同步對接車企——四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最后,硬核隊伍有“超強配置”。武漢新能源研究院122人的科研團隊里,院士、長江學者這些“頂尖高手”占了70多人,相當于每兩個人里就有一個行業大牛。
聆聽講座,東湖高新區工委黨校老師劉永魯深有感觸:“楊凱教授的講座既有廣度,又有高度和深度,為我們系統梳理了新型研發機構人才工作的基本框架和發展邏輯,多層次、多維度剖析了華中科技大學校地融合發展的驅動引擎,讓我們認識了從‘技術引領-產業協同-服務賦能’的創新發展模式?!?/p>
武漢東湖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副部長胡波則以《武漢東湖高新區推動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為題,為學員們全面分享了光谷人才的支持政策。
據介紹,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第一資源——在光谷,正踐行著“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的囑托。從高新大道一路前行,平均每天有300名大學生留在光谷,他們正追隨前輩的腳步,把光谷帶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這片518平方公里土地的創新熱土上,5名諾貝爾獎得主、81名中外院士、105名國家級重點聯系專家、305名省級重點聯系專家、550名市級人才、4414名“3551光谷人才”在此創新創業,近六年,光谷累計留下66萬名大學生。
本次培訓設置了交流研討環節。學員踴躍提問,專家指點迷津,引導學員結合實際找問題、想對策。學員們結合湖北各地方實際工作問題,在討論中碰撞創新火花、在思辨中開拓工作思路。
通過交流研討,黃石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對“深化校地協同機制”有了進一步認識。他說:“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的經驗啟示我們,深化校企校地協同發展模式,與重點高校共建聯合研究院,與龍頭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可以使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突出。與楊凱教授的交流,為我們組工干部的實際人才工作提供了鮮活范本?!?/p>
本次培訓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題講授與實地教學相結合,除了講座學習,學員們還深入武漢未來科技城金殿展廳、武漢新能源研究院科技成果展廳,現場感受光谷科技成果的蓬勃脈動。
“現場教學緊貼實際、干貨滿滿,‘沉浸式’體驗提升了學習效果,科技創新的力量震撼人心?!焙苯M織干部學院帶隊老師表示:“此次現場教學深入新型研發機構,分別從科技成果轉化、未來產業發展、創新要素集聚、創新生態營造等角度,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了光谷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勝法寶,讓我深刻感受到東湖高新區作為省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創新活力?!?/p>
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北組織干部學院院長王曉琴,湖北組織干部學院副院長楊勛,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有關領導,區黨工委組織部副部長胡波、區工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煜,武漢新能源研究院黨支部全員等有關領導同志共計100余人參加活動。
通訊員:張廣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apatronics-ks.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